|
守望石龙沟 张凯
在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五个管理站点之中,石龙沟管理站无疑是最为阔绰且引人瞩目的。它依偎在九宫山旅游公司的索道下站房旁,门前那无垠的停车场,恰似大地敞开的宽广怀抱。那办公楼原已建成,而后又历经了些许的改造与装修,在这僻远之地孤独却又庄严地矗立着。即便是驱车前往最近的村庄,也需十几分钟的车程,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,独守着一方宁静。
办公楼的一楼,是敞亮开阔的办公区域,通透的落地玻璃,让外面的景致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。二楼则是温馨的职工住房,设置了临时接待的客房,也做了精心的装修。不得不说,在这炎热的夏季,此地也可是绝佳的避暑之地。
石龙沟的景色,宛如大自然纵情挥就的绚丽画卷。连绵的山峦好似沉睡的巨兽,蜿蜒伸展,尽显雄浑苍茫之态。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,乔木高耸入云,灌木错落有致,相互交织成层次分明的绿海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下细碎而璀璨的光斑,仿若梦幻的金屑。一条窄窄的林间小路,鸟儿欢快地歌唱,清脆的啼鸣在山谷间回荡,恰似灵动的音符。草丛中,不知名的野花尽情绽放,五彩斑斓,芬芳馥郁,肆意挥洒着生命的热情。
犹记得十几年前,我县与陕西榆林市因李自成文化园的建设结为友好城市,我曾与县政府的同仁们在石龙沟管理站迎接对方的考察团。至今回想起来,那里的美味菜肴依然令人难以忘怀。
若要前往石龙沟站,需沿着界牌村进入坳平。这条路狭长而蜿蜒,两旁是巍峨的大山,山上翠竹成林,清风拂过,竹叶沙沙作响。那满眼浓郁的绿仿佛要流淌而下,却又被大山的深沉所吞没,更增添了几分清幽与孤寂。
依次经过五级站、四级站、三级站……一路向上。它临近九宫山风景区,能够向着秀美的山中延展。其管辖区域,一部分在自然保护区,一部分在风景名胜区,就在九宫山的脚下。石龙沟的道路可直通九宫山上,虽现处于封闭管理,但仍有摩托或汽车爱好者偷从此处上山。我也曾从九宫山朝着石龙沟下行巡查,一路上道路破损严重,时有石头掉落,行进之时必须万分谨慎。
听闻省文旅公司对此有新的规划,要新建游客中心,另行修路或建索道上山,作为上九宫山的新线路,以分散交通压力。若能成真,那该是何等的美妙!
石龙沟站还有一处叫做“翠寿坡”的地方,一对陈姓夫妻职工常年驻守在此。是铜古包下的管护点,人迹罕至。四周大山环绕,在广袤的绿海中,“翠寿坡”仿若一座孤独的小岛。可以想象,在那里坚守,必须耐得住寂寞。而他们,一住就是近十年。
石龙沟站管辖的区域足有万余亩,其中有诸多珍稀植物,生物的多样性令人惊叹。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椿,被誉为“中国桃花心木”,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。前年,该站从石龙沟中段的原生地引种,在坳坪村建起了40 亩的红椿基地,已然成为华中地区稀有的红椿资源保存和研发的重要之地。红椿在此茁壮成长,生机勃勃,犹如绿色的希望尽情绽放。
沿着蜿蜒的道路前往石龙沟的管理站,那些历经了四五十年沧桑岁月的水电站渠道,静静地埋藏在道路之下。它们曾是这片土地灌溉的功臣,为单位的经济贡献了力量。尽管随着时光的流转,单位经历了改制,但水电站的员工们依然坚守岗位,即便那微薄的薪水与他们的付出似乎并不成正比。
去年快过年时,我见石龙沟管理站负责人发来的照片,通往石龙沟的道路在宁静的早晨突然崩塌,如同大地的伤痕,将平整的柏油路面生生撕扯成两半。我们急匆匆地赶往现场,见后大为震惊。那道路已然塌陷,深不见底的裂痕宛如张开的深渊,吞噬了这段曾经的道路。周遭的树木,似乎也在这一瞬间失去了立足之地,纷纷坠入那无底的黑洞之中。由于工程耗资巨大,目前尚未开始改造,该地仍处于封闭状态。
数日前,我再次前往石龙沟开展防汛检查,又去了塌方处,查看洪水过后险情是否加剧。我驻足于那被塌方截断的路途前,目光投向石龙沟的深处。眼前,一片无垠的翠绿铺展至天际,山峦依旧巍峨,溪流依旧潺潺。然而,塌方之处的险峻仍旧如一座无声的警示碑,矗立于世人面前。
在这转瞬间,我的思绪如同轻烟飘渺,遥想那些与这片土地深深相连的人们,他们与这广袤的山林、大地同呼吸,共命运,无声地守卫着巍峨的群山。我的心中不禁涌起敬意,更有许多的憧憬与向往。
|
|